智咨四十年|一線聲音:經驗、變革與應對
發布時間:2023.11.14
“從業以來,你遇到過的最大困難、令你印象最深刻項目是什么?”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你會給出什么答案?
在廣州市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國際咨詢公司”)成立四十余年之際,筆者對話公司數位一線咨詢人,透過一線視角觀察這艘企業巨輪穩定航行四十余年的發展經驗,直面下一個四十年咨詢行業變革浪潮。
從初創時期主要為政府部門提供項目決策及工程管理、實施全過程的咨詢服務,到當前逐步建立起數字化、多元化、系統化的咨詢業務版圖,自1983年成立至今,廣州國際咨詢公司擁有的甲級專業數量和覆蓋面已位列全國前十,其中多個咨詢項目拿下行業大獎。
作為項目直接負責人,多位受訪者向筆者直言,高效的團隊合作、多方利益的平衡以及新興技術的運用等都是推動項目成功落地并持續運營的關鍵因素。
而當談及當前及未來一個階段咨詢行業的發展趨勢時,“卷”成為對話中的高頻詞。隨著工程咨詢市場準入門檻降低、數字化等新技術持續涌現加速行業變革,咨詢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已成為共識。
面對風高浪急的下一個四十年,企業如何應對,身處其中的咨詢人又應如何自處?多位受訪者認為,市場拓展、人才培育與組織架構變革將成為新的突破口。
經驗:高效溝通與團隊合作
回望四十年,從獲評FIDIC百年重大建筑項目優秀獎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館項目,到榮獲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的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廣州國際咨詢公司的成長背后是一個個項目的積累與沉淀。
圖1:菲迪克百年重大建筑項目優秀獎(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館)
作為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南沙醫院項目”)的負責人,談及從項目執行中收獲的經驗,廣州國際咨詢公司公共事業前期咨詢部總經理陳亮直言,關鍵在于要結合項目宏觀背景和定位構建工作思路,同時與業務、審批部門等各相關方建立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
“南沙醫院項目建設要充分考慮國家、省、市對南沙區的戰略部署及發展目標,同時要體現廣東省中醫院的醫療服務特色及優勢,與業主、政府等相關方的多點溝通是團隊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應對不同的項目相關方,我們要靈活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也會及時建議業主組織建立多方溝通協調機制,形成良好的溝通網絡以高效推進項目進度。”陳亮表示。
此外,在技術層面,陳亮介紹,南沙醫院項目創新采用多方案對比的方法,從環保節能、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等角度對項目開展研究,并針對項目在設計、施工、運維等階段開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給出咨詢意見,以進一步提升項目全周期的可靠度及整體質量。
圖2: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建設效果圖
廣州國際咨詢公司企業投資造價咨詢部總經理李天生同樣將“團隊合作效率”放在項目執行的重要位置。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廣州市白云沙亭崗新社區棚改項目(以下簡稱“白云棚改項目”)的概算編制。這一項目建筑規模大、技術要求高,僅圖紙就先后優化調整了八個版本。不同地塊、不同專業、不同系統的問題相互交叉、專業界面相互交織,在概算編制過程中很容易出組織混亂、問題遺漏、標準不統一、取費不一致等諸多問題。為此,我們需要制定嚴密的工作計劃和項目實施方案,并實施動態跟蹤進度和質量控制。”李天生表示。
為確保白云棚改項目概算編制進度質量可控,李天生介紹,項目團隊采用了三級工作計劃模式,即先建立項目組織架構,明確項目負責人、專業負責人,再由專業負責人明確項目經理層,最后由項目經理層明確具體專業人員,然后由下至上倒排工作計劃,確保組織計劃工作緊貼工作實際,“在負責人負責制下,我們還同步建立專業負責人負責制,既保持橫向專業溝通,又保持縱向負責人聯系,形成雙向溝通、協同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經驗:多方效益的平衡互利
而作為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三等獎和廣東省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在廣州國際咨詢公司城市建設評審部總經理馮敏主導編制廣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區市政交通項目地下空間公共設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工程”)的過程中,多方利益平衡則是一個關鍵要點。
圖3:花城廣場(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工程)
“這個項目當時是廣州最早的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項目之一,項目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包括政府財政資金支持的非經營性項目,也包括商業店鋪、地下停車場等經營性項目,如何在整體項目建設、運營、管理過程中合理切分經營性和非經營性項目,平衡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節約財政資金的同時提高商業運作效率,成為項目推進面臨的難題之一。”馮敏說。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這類大規模開發項目,運營成熟周期都比較長,經濟回報需要經過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體現,社會資本一般很難承擔如此長周期的資金壓力。為了推動項目順利落地,除了需要充分考慮周圍市場條件外,項目前期投入中仍然需要依靠政府、依靠財政資金承擔大部分的投資主體責任。”馮敏表示。
經過十幾年的運營發展,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工程,也就是現在被人們所熟知的花城廣場,已經成為了廣州一張新的城市名片,為廣州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集休閑購物、文化娛樂、綜合服務、景觀綠化、生態環境于一體的現代活動空間。
把視野從國內延伸至國外,廣州國際咨詢公司城市建設評審部副總經理李民奎主持的援毛里塔尼亞政府辦公樓后評價項目(以下簡稱“毛里塔尼亞項目“),同樣需要綜合考慮工程質量、社會反饋、對外關系等多重權益。
圖4:援毛里塔尼亞政府辦公樓項目
“當時這個項目也是公司在新業務領域的首次嘗試。項目本身的工程建設難度不大,但功能定位非常重要,援建項目包括毛里塔尼亞總理府、外交部以及經濟部,既代表當地政府形象,也影響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因此,我們在開展項目后評價的過程中,也需要更多關注一些對外協調工作,包括多角度了解當地群眾反饋、更好地與項目團隊打配合等等,才能找到工作突破口。”李民奎表示。
李民奎表示,結合在毛里塔尼亞開展的實地調研反饋,后評價項目團隊總結提出“精準援助”理念,一是建議援助項目更多關注民生工程,以切實提升當地群眾獲得感,二是建議在援助地區成立專門的維保公司,覆蓋該片區全部項目的維保工作,提高維保人員利用效率,以降低對外援助項目的高昂維保成本,“‘精準援助’理念的提出也讓毛里塔尼亞項目最終獲得業主的高度評價。”
圖5:援毛里塔尼亞政府辦公樓項目交流溝通現場
變革:信息化、人工智能與全過程服務
站在廣州國際咨詢公司成立四十周年的節點上,站在一個個項目壘成的巨人肩膀上,一線咨詢從業者也更清晰地看到,新的行業變革正在迫近。
“現在政府投資項目開始關注全生命周期的運營成本,跟以前的關注重點不一樣。企業投資也開始關注碳排放核算等社會責任領域的指標,這可能是比較大的變化。”作為入行二十余年的“老咨詢人”,廣州國際咨詢公司城市發展前期咨詢部總經理譚盛觀察到,現階段政府及企業投資項目側重點均發生了變化。
“以前做前期咨詢,最大的關注點是投資。現在受財政壓力影響,投資比以前要更加嚴控,我們需要更多關注融資,關注運營,以及關注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綠色節能技術的應用等等。”馮敏也認為,在新發展階段,融資、運營和綠色成為前期咨詢項目的新側重點。
信息化與人工智能則是另一組關鍵詞。
進入咨詢行業已逾17年的李天生親身經歷了造價咨詢行業的飛速發展,他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造價模式必將被新興的電算化、模塊化、智能化所替代,企業造價信息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必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行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對整體造價行業的沖擊也越來越明顯,咨詢公司的競爭將從數量規模型向人工智能型轉變。”
馮敏同樣提及咨詢行業面臨的數字化沖擊,“據我了解,目前在國家、行業等層面已經開始啟動相關研究,咨詢行業也將逐步推廣數字化技術應用。通過搭建后臺數據庫并引入智能計算技術,一些簡單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可以實現自動化、模塊化編制。”
“這其實是對傳統咨詢企業提出了一個警告,也是行業整體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面對的挑戰。”馮敏直言,“新的趨勢已經出現。我們應該加快研究、建立適應數字化趨勢的人才隊伍和平臺工具,加快人才結構和企業經營模式變革。”
而隨著工程咨詢市場準入門檻降低、數字化等新技術持續涌現加速行業變革,咨詢行業市場競爭加劇也成為多位一線咨詢人的共識。
“行業越來越‘卷’,項目越來越難做。”陳亮有直接感受,“工程建設流程要求越來越高,比如預算編制,現在的要求是預算不能超概算、概算不能超估算,沒有容差空間,必須高度精確。而且現在做項目不是簡單給出咨詢成果就行,而是要提供一個咨詢服務流程,從成果咨詢變成流程咨詢。這對咨詢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和項目組織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此前,行業內所有咨詢公司其實都受益于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有的公司可能跑得慢一點,有的可能跑得快一點,但大家整體都是往上發展的。但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過程中,咨詢企業之間的‘內功’比拼將越來越重要。”馮敏表示。
應對:市場、人才與組織架構變革
面對風高浪急的下一個四十年,廣州國際咨詢公司應如何應對,身處其中的咨詢人又應如何自處?對話中,多位受訪者建議,應在市場拓展、人才培育與組織架構變革中尋求突破。
“未來在咨詢行業要有所發展,可能還是要不停地去嘗試、去發掘新的項目領域,持續拓展業務范圍。“陳亮直言,隨著行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往外走“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永遠死守一塊是走不通、走不遠的。只有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看不到的,或者別人覺得難的,然后把它攻堅下來。所以我現在也正在思索,看怎么尋求突破。”
李天生也認為,目前造價咨詢企業的服務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如何創造個性化業務需求和培育新興的造價業務,是提升公司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目前造價高端業務,主要集中在BIM業務、造價+法務(鑒定)、造價+課題(行業規范及規則指引編制)等,這些業務成立初期都是全成本投入,形成規模取得效益往往都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才培養和市場培育,未來一旦行業政策調整或市場需求增加,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李天生表示。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李天生進一步提出,為豐富人才儲備,應積極挖掘企業內部資源潛力,創造人才發展的平臺,“一是校企合作,引進高端人才,二是健立健全績效分配機制,積發動力,三是搭建晉升通道,營造干事創業氛圍。只有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有力促進造價業務高質量發展。”
不僅僅是企業,談及個人應對咨詢行業新變化趨勢的建議,譚盛也表示,根據市場變化持續提升個人能力是從業者的“必修課”,“關鍵還是要自強‘內功’。像現在政企合作項目越來越多、項目融資結構越來越復雜、項目適用的政策也在持續變化,包括全過程咨詢模式的出現,這都需要咨詢從業者具備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并及時‘充電’,才能實現對各種項目需求的高質量響應。”
除了進一步加強人才培育力度外,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馮敏建議,企業組織架構也應做出相應調整,“高質量發展階段比拼的是‘內功’。增強‘內功’,我覺得主要就是兩點,一個是人才,一個是組織架構。構建具有瞬時競爭力的靈活組織架構是充分提高人才效能,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必經之路。”
“咨詢行業的政策變化太多、太快了,一個新的政策出來,就要迅速調整組織架構,成立新的團隊負責對應環節的咨詢業務。而在現行的部門制組織架構中,這種人員調整是相對僵化的,不夠靈活。”馮敏表示,適應持續變化的市場,咨詢企業的組織架構應該更“小而美”,從以部門為主導的團隊模式,調整為以項目、以人為核心的團隊組合模式。
“以項目、以人為主的組織架構形式更加靈活小巧,也貼合未來企業組織架構向‘大平臺、小團隊’演變的趨勢。但這也對公司整體的績效考核、財務人事等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馮敏表示。
對話的最后,李民奎直言,即使當前行業中存在低價低質競爭等惡性競爭問題,但企業仍然要堅持質量管控,把握住咨詢服務的核心價值,才能在行業中建立穩定的互信關系,成為留到最后的“良幣”,“最終我們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要維持龍頭地位,還是要靠實打實的質量,靠真正有價值的智力服務。大浪淘沙,更要保持定力。”
(作者:關然 編輯:蕭文鴻)